博  望

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區情簡介

博望區概況

博望區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馬鞍山市最東端,北與江寧以橫山爲界,東臨溧水石湫、明覺,南瀕石臼湖與高淳相望,西接當塗,面積爲351km²,戶籍人口18.83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6.2萬(2023年),下轄博望、丹陽、新市三鎮,共有37個村、3個社區、3個居委會。

博望區爲安徽省內唯一全境單一使用吳語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其中博望鎮使用吳語宣州片太高小片,丹陽鎮、新市鎮使用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

地名 博望區
面積 351km²
人口 18.83萬人
方言 吳語宣州片
轄區 博望鎮、丹陽鎮、新市鎮
長途區號 0555
車牌代碼 皖E
中心經緯 北緯N31°33′39.06″
東經E118°50′18.88″

三鎮概況

博望區三鎮下設社區、居委會及行政村的人口與土地面積情況。

博望鎮

全鎮總面積133km²,下轄行政村11個、社區2個,人口約10萬人。

詳細信息 ⏩

丹陽鎮

全鎮總面積126.7km²,下轄行政村12個、社區1個、居委會2個,人口約5.67萬人。

詳細信息 ⏩

新市鎮

全鎮總面積74.8 km²,下轄行政村14個、居委會1個,人口約4萬人。

詳細信息 ⏩

自然

博望區位于馬鞍山市東部,北與江寧以橫山爲界,東臨溧水石湫、明覺,南瀕石臼湖與高淳相望,西接當塗,面積爲351km²,轄博望、丹陽、新市三鎮,計有37村3居委會3社區,其中博望鎮面積爲133 km²,轄11村2社區,丹陽鎮面積爲126.7 km²,轄12村2居委會1社區,新市鎮面積爲72.4km²,轄14村1居委會1社區。

地處亞熱帶,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溫和濕潤,梅雨集中。年平均溫度15.8°C,全年氣溫最低日期多出現在1、2月份,氣溫最高的日期多出現在7、8月份,年均日照時數爲2105.9小時,平均無霜期爲234天。年降水量爲1087.6mm,7月份降水較多,12月份降水較少。年平均氣壓爲1014帕,全年主導風向爲東風。

地勢北高南低,區內溝渠縱橫,水系較爲發達。全境海拔多在6.5m到30m之間,南部圩區較低,基本在4.0m到6.5m之間。

博望位于橫山西南一麓。橫山,又名「橫望山」,因四望皆橫得名,古稱「衡山」、「藩離」、「北山」、「隱居山」,跨博望、江寧、溧水三區,東西約22.5km,南北約16km,周圍約40km,由62條主要山脈組成,較大的有36峯,主峯太陽宫海拔459m,山中名勝衆多。

境內主要河流爲博望河、高潮河、小溪港(以上注入石臼湖)和野風港、丹陽河(以上注入姑溪河)等,還包括山河和丹陽新河(1976年濬,1977年通,注入姑溪河)等一批人工溝渠。

博望區南部曾是巨大的藪澤,古稱「巨浸」,舊名「南湖」、「西蓮湖」,丹陽地以舊多紅楊得名丹楊,湖亦稱「丹陽(楊)湖」,在中國古代五大湖中居第三。古三江之一中江經古丹陽湖流入太湖,漢代時中江淤塞,湖泊開始成型。唐代時丹陽湖仍爲江南大澤,接納皖南來水,波濤浩淼,李白詩讚曰「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明代女詩人端淑卿亦有「波濤翻日月,蘆荻捲風霜」(《丹湖》)、「長空入暮煙雲起,止聽歌聲不見人」(《詠丹陽湖》)等句。

自三國以後,古丹陽湖屢經圍墾,唐宋尤甚,逐漸縮小爲丹陽、石臼、固城、南漪四湖。

解放初,丹陽湖湖區面積爲184km²,灘地上多長茭草(茨菰)、芡實、菱、藕、莼等植物,棲息着野鴨、白鷺等水禽,魚類繁多,但釘螺生長也較多,血吸蟲疫情嚴重。1966年後,始開闢爲軍墾農場,而後圩田日興,十年後湖區83%(134.52km²)被圍墾,止餘下運糧河等河道,湖面徹底消失。

石臼湖爲博望、當塗、溧水、高淳四地界湖,由古丹陽湖分化而來,因形似石臼得名,又稱「北湖」,光緒年間記載此湖「縱五十里,橫四十里」,現在面積爲196km²。湖中盛產鯉魚、鯽魚、鱖魚、草魚、青魚、銀魚、螃蟹、河蝦、野鴨及芡實、茭草(茨菰)、菱角、蓮藕、莼菜等,其中銀魚、螃蟹和野鴨被稱爲「石臼三珍」。石臼湖不但提供了豐富的水產資源,還在防汛、抗旱和航運上發揮着巨大作用,一方面可以容納皖南、蘇南來水,調節長江水量,另一方面北經胭脂河通秦淮河,東經固城湖、茅東船閘入太湖,南經水陽江通宣州、蕪湖,西經姑溪河入長江,對本地區水面交通有關鍵性意義。近年來該湖面臨着水域面積日漸萎縮、水文環境惡化、水產質量下降和濕地消失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人文

博望區總人口18.3萬,常住人口爲16.2萬人(2023年),平均人口密度較大,每平方千米約523人,其中博望鎮人口近10萬人,丹陽鎮約5.67萬人,新市鎮約4萬人。

博望區是安徽唯一全境使用吳語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其中博望鎮使用吳語宣州片太高小片,丹陽鎮、新市鎮使用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

陸運上,新老兩條314省道東西貫穿全境,東接溧水,西連當塗、馬鞍山,丹博快速路連接全區東西,寧丹公路北接江寧,附近還有沿江、寧杭、滬寧、寧蕪等高速公路及寧安、寧高城際鐵路,交通極其方便。水運上,有石臼湖和長江水道,臨近馬鞍山外貿碼頭及蕪湖朱家港外貿碼頭。空運上,本區與祿口國際機場距離僅25km,附近還有蕪湖灣裏機場。

博望區位于長三角經濟圈、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和馬蕪銅經濟圈內,爲皖江城市帶的東大門,經濟較爲發達,據區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博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5.49億元,同比增長6.1%;實現財政收入12.8億元,同比下降24.5%。

三鎮中博望鎮建於南北朝時期,素有「全國刃具第一鄉」和「中國剪折機床之鄉」之稱,被列入安徽省「擴權強鎮試點鎮」、「改革與發展試點鎮」、「產業集群專業鎮」、「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和「馬鞍山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省級沿邊試驗區」等。

丹陽鎮歷史悠久,自秦至唐均爲郡縣治所,唐貞觀元年廢縣。境內現存青階峴驛道、煉丹老爐、靈光禪寺、龍泉禪寺、靈墟遺址、葉家橋等古跡。丹陽自古便是蘇皖邊界的商貿重鎮,有「一腳踏兩地,雞鳴聞兩省」之說,被譽爲「江東重鎮」、「金陵門戶」,現爲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

新市鎮古爲當塗通往博望的津渡之處,境內有橫山石門、六朝古刹澄心寺、明代葉家橋、漢唐墓葬釜山遺址、向陽溫泉水庫等景點。宋紹熙元年(西曆1190年),袁時圩一帶商人在距今新市以西五里處的撇洪渠上,修建了三孔拱橋「紹司橋」以連通東西,橋下爲水運碼頭,過橋可通當塗。而後周邊日漸繁華,橋東一里處衙門村設有司衙門,卽「當塗首衙」,用以管理集市。明清時,此地的新豐市號稱「十里長街」。新市鎮現以刃具、豆腐和外包田爲三大支柱產業。

方言

博望話,通行於馬鞍山市博望區博望鎮、南京市溧水區石湫鎮明覺地區的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宣州片太高小片,使用人口約10餘萬人。

博望話發音字典 ⏩

歷史

博望地區歷史悠久,附近著名的煙墩山遺址爲新時代晚期墓葬。丹陽附近曾出土大量殷末周初的青銅器,而在新市鎮臨川村陶莊遺址則發現戰國早期越國貴族土墩墓,爲安徽境內僅見的戰國時期吳越風格墓葬,出土了40餘件珍貴的陶器和原始瓷器,包括仿銅陶禮器和實用器皿。

楚越(吳)之爭

博望古爲揚越之地。楚國崛起後,楚王熊渠興兵伐越,勢力擴張至此,博望地區遂爲楚越之界。

熊渠封自己三個兒子爲王,其中少子執疵爲越章王,國都在丹陽,後因害怕周厲王討伐,去除王號,改稱「麋侯」。後來執疵發動政變,弑兄當上楚國國君,改名熊延。這裏的「丹陽」就是今博望丹陽,據《漢書·地理志》丹陽原爲秦代「鄣郡」,蓋此地有鄣山得名,越章王之「章」應是鄣山之鄣。

越人不甘心失敗,又從楚人手中搶回了此地。吳軍曾在橫山地區擊敗楚軍。蒙文通《越史叢攷》云:「《越絕書》載越有麋王,當卽故楚麋侯所居之地後入于越,越以封其子弟,延其舊名稱麋王。」

楚國則派遣召滑前往越地,離間越人諸王的關係,使他們發生內訌。《太平御覽》引用《吳越春秋》說越麋王與越搖王發生戰爭,搖王殺掉麋王。楚懷王乘兩者內訌之時發兵攻越,滅了麋王的國家,併有其地。《史記·甘茂列傳》載:「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厲門在今高淳,厲門之西就是秦鄣郡、漢丹楊郡,亦卽越麋王之地。楚考烈王時又封給春申君黃歇作采地。

今博望地區便這樣不斷在楚越兩族之間易手。

橫山或爲吳故都

橫山或與春秋吳國初期的建都地有關。

《吳越春秋》和《史記》載太伯、仲雍奔荊蠻,採藥衡山,自號「句吳」,錢大昕《廿一史攷異》指衡山卽橫山。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第一》記載:「(吳太伯)卒葬於梅里平墟」,而《越絕書·越絕卷第八》則云:「自無餘初封於越以來,傳聞越王子孫,在丹陽皋鄉,更姓梅,梅里是也。」可知梅里卽在丹陽。

《世本·居篇》:「吳孰哉居藩離,吳孰姑徙句吳。」孰哉、孰姑分別爲仲雍和其後代壽夢的字,仲雍爲太伯兄弟,則藩離爲吳國祖庭所在。周成公六年(西曆前585年),壽夢遷都句吳,但藩離仍是吳國要地。《吳地記》註:「梅里,又名番麗,今橫(一作鴻)山。」「番麗」卽「藩離」諧音,就是梅里,也就是橫山。

《太平御覽》引山謙之《丹陽記》云:「丹陽縣東十八里有橫山,連亙十八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橫山是也。」《左傳·襄公三年》:「三年春,楚子重伐吳,爲簡之師,克鳩茲,至於衡山,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吳人要而擊之,獲鄧廖。」周靈王二年(西曆前570年),楚軍攻克吳地鳩茲(今蕪湖)大軍攻到橫山,爲吳軍所敗,再次說明橫山在吳國的重要地位。

《國語·吳語第十九》記載吳王夫差對晉使說:「爲使者之無遠也,孤用親聽命於藩離之外。」藩離或非籬笆,而是橫山古名,藩離之外卽吳國國境之外也。

今在丹陽附近發掘出大量印有方格紋、菱形紋、回字紋的陶片和陶器,這些陶片和陶器是春秋戰國時代吳越兩國及東南沿海的典型文化遺物,和蘇州、無錫等地同時代的文化特徵完全一致,也可以佐證上述觀點。

秦漢名郡

秦始皇帝二十四年(西曆前223年),滅楚之後,在楚地設置了楚郡,兩年後又分設九江、鄣、會稽三郡,本地屬于鄣郡。秦始皇帝三十七年(西曆前210年)出遊時曾至于丹陽。

西漢元封二年(西曆前109年)廢鄣郡爲丹楊郡,下轄17縣,其中第九縣爲丹楊縣,治所便在今博望區丹陽鎮。後西漢置十三部刺史,本地隸屬揚州刺史。

東漢建武六年(西曆30年),再次設置丹陽郡,下轄16城,第三縣爲丹陽。建安三年(西曆198年),孫策被封吳侯,佔據了江東。孫權把丹陽郡治遷移到了建鄴,下轄19縣。

北民南渡

晉代對丹陽郡進行幾次調整,但博望地區一直屬于丹陽縣管轄。

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大量北方居民南遷江東并以家鄉之名設立僑置郡縣,其中包括來自南陽郡博望縣的移民,或曰博望此名或來源于此,然翻檢史書並無詳實記載,殊難覈攷。

中古時代的變遷

隋代丹陽縣的歸屬在宣、揚二州間變動。

唐貞觀元年(西曆627年)把丹陽縣併入當塗作爲一鎮,當塗縣屬于江南道宣州,開元二十一年(西曆733年)又改爲江南西道宣州。

五代至宋,政區多次變遷,直到太平興國二年(西曆977年)設置太平州,行政區劃漸漸穩定,今博望地區一直屬于太平州(路、府)當塗縣轄下。

明清博望政區劃分

明嘉靖十年(西曆1531年),當塗縣共設鄉十四、鎮五、市十三、社一百一十五。清代沿用明制,設鄉十四、鎮十四、市九、社一百一十五,其中博望、薛鎮、新市、青山、花津等明代市升級爲鎮。

明清當塗十四鄉,在今博望區的有白鹿、貴遊、永保、積善、令望、黃池和歸善七鄉(自東向西):

白鹿鄉(今博望鎮東部)自大溪圩至雪店庵、千金觀。

貴遊鄉(今博望鎮西部)自堯豊圩至博望鎮。

永保鄉(今新市鎮東部)自奉化圩至新市鎮。

積善鄉(今新市鎮西部、丹陽鎮東部)自衛昱圩至白馬塘。

令望鄉(今丹陽鎮中部)自境城圩至練城圩及橫山、白馬塘、董塘、葉家橋、丹陽鎮。

黃池鄉(今丹陽鎮南部薛津地區)自保興圩至薛鎮、黃墩墓。

歸善鎮(今丹陽鎮西北部)自老木峴至關王廟等地。

博望區現在的重要居民點在明代猶是集市(除丹陽鎮外),卽博望市、新豐市和薛店市,到清代均已成鎮,分別是白鹿鄉的博望鎮、令望鄉的新市鎮和丹陽鎮、黃池鄉的薛鎮,但仍有博望舖和新市舖等地名,市仍是這些地方的最重要功能。此外,貴遊鄉的三湖市和永保鄉的禇橋市也發揮着集市的作用。

濱湖地區的開發和風俗

博望最早的先民應爲揚越人,從事「火耕水耨」、「魚稻嬴蛤」等粗放的耕作和漁獵生產方式,故「呰窳偷生,而無積聚」,較少凍餓之人,也鮮有千金之家。古越人的語言與楚語不通,有《越人歌》爲證,而地處「吳頭楚尾」,博望正是楚越文化的交融之處。

直到三國時期,境內仍有大量越人居住,史稱「山越」。《後漢書·靈帝紀》記載,建寧二年(西曆169年)丹楊郡山越曾圍攻太守陳夤,被陳夤擊破。孫吳曾派遣陸遜、諸葛恪征討山越數十年,迫使他們遷徙出山,最終與漢人融合,不過關于山越的零星記載一直持續到隋初。

春秋末年吳越便開始興修圩田,春申君也曾在越國故地大力圍湖造田,但規模較小。當塗境內圩田的最初記載是在永安三年,吳國在于湖設置督農尉,治理丹陽湖,修築了浦里塘。

自吳國開發之後,圩田日興,到唐宋間尤甚。唐宋時期圩田不但僅僅築堤圍水,還設置河渠、水閘等,使圩田區得以旱澇保收。圩田規模較大的如當塗廣濟圩堤岸長九十三里,楊萬里詩云「圩田歲歲鎮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楊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州」。宋代從福建引入占城稻在圩區推廣,提高了產量。紹興三十二年(西曆1162年),秦檜爲提高自己封地永豐圩(在今高淳)的抗澇能力,修築東壩,使宣州來水自東壩泄入太湖,石臼、丹陽和固城三湖水位陡落,客觀上鞏固了圍墾成果。

進入明清,《當塗縣誌》如此記載:

「東南濱湖,其民冬春築埂,夏取茭草於湖以埡田,沿湖稱沃壤焉,秋冬則拾菱莫、罩水族以爲利,故富可益富,貧亦不至甚貧。然春夏之交,黴雨不開,湖水漲、江潮氾,一堤如綫,生靈寄命,其中大者十字圩,小者濱河諸圩,豈不重可念哉!……

東鄉橫望之麓,土剛民勁,恒多末作,賴其手技,遨遊四方,生業不全賴田畝。……

丹陽鎮舊爲縣,今半屬江寧,其民淳而樸,猶有先澤之遺。……

博望物力頻充,土風愿謹。……

新市樸嗇而少悍,近亦駸駸儒雅。」

博望、湖陽等東南濱湖地區的居民,冬春修築田埂,夏天從湖裏收割茭草(博望話:茭瓜子kɔ kua tsəʔ)用來埡田增肥,沿湖土地大多肥沃,秋冬則採菱蔓(博望話:菱蔓lĩ mʊ)捉魚蝦蟹蚌之類獲利,所以富裕的人更加富裕,貧窮的人也不至于太過貧窮。但是春夏之交時,黴雨連綿不斷,江湖水氾濫,堤壩是保護沿岸居民的防綫,這其中大的有十字圩,小的如濱河諸圩,非常需要慎重對待。

東部鄉鎮位于橫望山腳下,土質較硬,居民性子好強,一直有很多人不務農,依賴自己的手藝在各地闖蕩,不依賴農田過生活。

丹陽鎮以前是縣治所在,現在一半屬于江寧,那裏的民風淳樸,還有先前的遺風。博望鎮物產豐富,居民質樸恭謹。新市鎮居民較爲貪嗇兇悍,現在也漸漸變得儒雅起來。

當代民風

元旦,同宗拜年,喫糖茶(以炒米所製「歡糰」沖泡),食酥糖,而後族中男丁齊赴祠堂拜仰列祖,祈求佑護。

正月初五、初六,各村出財神菩薩及本鄉所供之神。勞役照人丁攤派,或扛旗,或放銃,或鳴鑼擊鼓,或擡神舁轎。旗鼓先行,儺舞其後,神轎尾之。凡香火所燃轎必臨門,各家貢被面一疋,被于轎上,或牝雞一隻,供儺者扭殺,曰享神。

上元有花燈之戲,多見者如龍燈、馬燈、船燈之屬,各因其舊俗,如新市鎮陶莊滾龍,創于元末,迄今六百餘年,陶家橋蝦龍,創于乾隆間,又如釜山版龍,創于清季。

舊俗,至親亡故,居喪三年,此三年每至清明,其子送燈上墳,以慰靈心。

端午食粽,民有送夏之俗,凡健在諸老,皆需備禮探望。

中元燒紙,一如他地。

仲秋日,闔家團聚,食用月餅、綠豆糕。

重陽,舊爲登高日,今亡矣。

除夕日,家中須行「上飯」之禮,以饗先人,男子上墳祭告。貼春聯、福字,居喪一年之家聯色從黃,二年從綠,三年復紅。夜飯後,家主淨手上香,闔家守歲。交子更歲之時,博望合境之內遍聞爆竹之聲,蓋「搶頭香」也。

旅遊

博望山水俱奇,人文薈萃,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明人曾總結了境內風景,概括爲「橫山四景」和「丹湖八景」:

橫山四景

龍井寒泉 叢林夜色 絕壁垂松 石門古洞

丹湖八景

楊柳晴煙 蒹葭霽雪 荷花夏日 蓴菜秋風

雲邊落雁 沙上眠鷗 菱歌唱晚 漁笛吹晴

石門古洞

橫山石門景區位于新市鎮劉山村向陽水庫北側山崖上,爲唐代到清代的石刻,是安徽七十二古跡之一,面積約300m²,現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石形瓌奇,洞穴盤紆」,遠望如兩扇大門(右側已毀),左側摩崖刻有「石門」二字,字徑1.2m,幅2.1米,款識已模糊,誌載唐時已有。上側極高處有明代文人王磐題寫的「壁立萬仞」四楷字,每字方40cm。

石門後約300m處,神仙河上有古洞一,洞口陰刻有「飛雲入化之天」六字,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西曆1547年)。李白的好友周惟長處士、吳筠道長曾在此洞修煉,李白生前多次遊玩此地,並寫下《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下途歸石門舊居》等詩篇。

石門內側開闊地保留有關帝殿遺址,該殿始建于宋代,爲鄰近區域內建築最早、影響最大的關帝廟之一。

丹竈寒煙

「丹竈寒煙」爲古代姑孰八景之一,以其爲陶弘景修真得道之地,至今仍留存了當時的丹爐、藥臼等遺跡。

澄心寺

南朝陶弘景隱居橫山,修建了讀書堂,死後被諡爲「貞白先生」,後人遂稱此處爲「貞白書堂」。北宋嘉祐八年(西曆1063年)被改成「澄心院」,紹定元年(西曆1228年)重建,明初改稱「澄心寺」。寺內至今仍留有「衡山澄心院」殘碑。

大聖院

「大聖院」是橫山最古老的廟宇,始建于西漢,內植唐代以前的古柏,數千年來雖屢經火難,古柏仍生機不泯。

青階峴和橫山古道

青階峴位于博望區橫山南麓,爲明初修建,是博望區及皖南通往南京的重要通道,明清時期大批徽商及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商旅文人,乘船過丹陽湖抵達橫山腳下的博望、新市、丹陽和薛鎮等地,然後翻越橫山山谷來往于南京和皖南之間。橫山上至今仍保留了一條約1.5km長的石板古道,全部用條塊狀青石、麻石板鋪就。古道沿山谷、伴溪流而建,中途設有專門休憩點,路旁溪水清澈,可供過客洗臉、飲用,山裏還建有山神廟供人祭拜、歇息。商旅路過,在石板中間磨出了深深的獨輪車印痕。

橫山古道位于橫山山脈間,橫跨江蘇南京江寧區與安徽馬鞍山博望區等地,自古以來就是南京、博望及皖南地區民衆往來交互的重要通道,也是兩地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樞紐,過去博望人外出打鐵也從這裏出發,其修築時間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目前保存較好的古道尚有三段,均分佈于橫山南側山麓,分別是鄧村-丹陽集鎮段、橫山-溧水段、橫山-博望段。這些古道大部分地段保存比較完整、砌築考究,和明清時期一些地方志的記載可以印證。其中,丹陽集鎮段安徽境內的部分已被當地文物部門公布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橫山新四軍根據地

橫山自古便爲重要戰場,吳楚衡山之戰、東晉蘇峻造反、梁武帝屯兵丹陽、陳霸先阻擊齊兵、明克陳友諒、剿滅太平軍等都發生在此地,離當代最近的便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在此的活動。

民國二十六年(西曆1937年)12月,日軍佔領本境,橫山地區民衆組織抗日自衛武裝,次年,粟裕、彭沖等派新四軍先遣一、二支隊進駐,建立各級黨組織和民主政權,軍民多次在此粉碎日寇掃蕩,幷發動小丹陽戰鬥、博望戰鬥和中華門戰鬥等。現橫山建有烈士紀念碑。

石臼湖風光

石臼湖爲古丹陽湖分化,盛產魚蝦螃蟹、水禽、芡實、茨菰、莼菜、菱角等水產,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銀」之謂,湖中風景卓犖。

七仙女與董永故事

董永,丹陽縣人,或有以爲博望丹陽黃塘董山里村人者,尚待攷。

蓮華寺

博望人稱「大王廟」,在博望河邊蓮華廣場南。

特產

博望地區工農比較發達,有一批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如最爲著名的「博望三刀」等。

博望菜歸類於淮揚菜系,且附近有石臼湖、丹陽湖等大片水域,在食材上有濃烈的江南水鄉特色,水生動植物入菜較多,如莼菜、蝦蟹、銀魚之類,均是博望人日常餐桌上的珍饈美味。

博望三刀

「博望三刀」指菜刀、剪刀、菜刀。

博望鐵業興起于北宋,本地鐵匠衆多,多以四鄉打鐵、鍛銅、販錫謀生,至今博望人稱出差爲「打小三子」(ta siɔ sɛ tsəʔ),卽三人外出,一人拉風箱,一人掌鍁,一人掄錘。

明萬曆年間,博望便形成了農忙種田、農閒外出打鐵的生產模式,有歌謠稱「博望打鐵匠,挑擔闖四方。製下刀和剪,刃口泛青光」。清乾隆年間,博望鐵業進入鼎盛,有「蕪湖剪子博望刀」之稱。

博望鐵匠掌握有精湛的淬火技術,並代代相傳至今。如今,博望機床、機械加工和刃模具生產仍然在中國佔有一席之地,被稱爲「中國刃具之鄉」、「中國剪折機床第一鎮」等。

博望香菜

博望香菜是博望地區特產的一種醃菜。

注意,此處香菜不是芫荽,而是因其香美可口命名。

據傳,博望醃製香菜已有近百年歷史,居民多在農曆十月下旬(立冬)開始醃製。這種小菜存放時間較長,可以防止冬天缺少蔬菜食用。

選材多爲高杆尖葉的白菜,經過選、洗、切、曬,再配以五香、辣椒粉、蒜泥、白糖、芝麻等佐料醃製,罐藏,10天左右後卽可食用。

香菜味道特別,又酸又辣,又嫩又脆,成爲博望人春節前後早餐必備的佐菜,也是招待、饋贈鄉鄰親朋的一種上乘佳品。

橫望山米酒

原名大朱塔米酒,誕生于清咸豐年間新市一家酒糟坊,其工藝流程及祖傳秘方完整保留至今,現爲馬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酒廠保存有清咸豐年間賣酒的酒桶及石磨等,並至今沿用土竈、木甑、大木盆、大缸、稻草及草席子生產。

薛津臭豆腐乾

起源于清光緒年間,夏氏一家自肥東逃荒至此,以磨豆腐爲生,並創製了臭豆腐乾。其關鍵配料鹵由精鹽、竹筍、野薺菜花煮熟,加芝麻、八角、野荷葉、柏枝筍、花椒等香料配製而成。鹵一般于冬月置野荷葉,二月後就能聞到清香味。豆腐乾的製作與他地無大異。

丹陽三鮮羊肉火鍋

起源于咸豐年間,是丹陽特色佳餚,製作過程如下:

1)取六成瘦、四成肥羊肉,連皮切成3cm左右見方的肉丁,放入開水鍋,烫淨血水後撈起並放入冷水洗淨,放入鍋中加水1kg,放入醬油、醋、精鹽、白糖、青葱(25g)、八角、料酒,用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燉爛,連汁盛入菊花鍋。

2)將海參放入冷水鍋,用中火煮5分鐘後撈起切片,菠菜、芫荽洗淨,熟雞脯肉切片。

3)將魚圓放在菊花鍋的羊肉上,圍成一圈。海參、熟雞脯肉放在魚圓上。待菊花鍋燒開後,撒上白胡椒粉卽成。菠菜、香菜佐餐。

新市夏村醬瓜

夏村人製作醬瓜始于清雍正年間,其製作工藝已曆300多年,製作工藝如下:

1)選料。六七成熟的菜瓜(每條1-2市斤,以青皮、花皮爲宜)、小麥醬。

2)做醬。用麪粉加水揉成麪餅,然後切成條,再切成片,放入開水煮熟。撈起晾乾,切成粉條。農曆二三月,讓粉條生成黃黴。曬乾後加入冷開水,1斤乾粉條放入2斤左右的水,鹽0.25斤,放入缸中曬兩個月左右,醬就做好了。

3)製瓜。菜瓜去瓤,洗清,曬至皮質發軟後,醃兩三天(中途翻身一次),瓜中水份出來後再曬成半軟狀(能彎曲,但要保持一定的水份),一百斤瓜曬成三十斤左右。把曬好的瓜裝進醬缸,醃製一個月左右卽可。醬止能用一次,醃菜瓜以稠醬爲好,醃筒子瓜以稀醬爲好。

石臼三珍

銀魚、螃蟹、野鴨,尤以銀魚爲首。

釜山(武山、鬴山)螃蟹

丹陽粉絲

採用古法製作,入秋收穫山芋,窖藏至霜降收漿,而後碾碎和水,收取澱粉並晾乾。待氣溫低于零度,便可以製作粉絲了。具體步驟如下:

1)和粉。把山芋粉加入適量明礬,揉成有一定韌勁的粉坨。

2)燒湯。用柴竈燒好開水。

3)製絲。由工匠掌勺,勺子爲特製的,勺底有16-36個均勻的小眼。掌勺師傅左手掌勺,右手擊打,使粉絲進入湯鍋。

4)冷却。撈出已熟的粉絲放入冷水缸稍微冷却,而後再撈出晾于竹竿冷凍。室外氣溫-2°C至-5°C爲宜。

5)收絲。此日將已冷凍的粉絲收回化凍,俗稱「酥條」,此時粉絲已互不粘連。

6)晾乾。晾至九成乾后,粉絲卽可食用。

薛津餛飩

一種麪點小吃,因餛飩皮精製,調味品講究,故薛津鎮街上的「鮮肉餛飩」頗爲出名。

薛津餛飩由謝氏於100多年前創製,其繼子謝福隆少年隨父學技,集五十多年經驗,掌握從和麪、搟皮等一整套操作技術,其餛飩餡嫩量足,味鮮口美,故當地有「出鎮不吃餛飩」的說法。

丹陽蹄麪

丹陽蹄麪,是丹陽風味麪點,當地曾有「午季登場吃蹄麪,豐收以後羊肉麪」的風俗,每年午季以後,丹陽飲食店均有蹄麪應市。

蹄麪,選蹄殼加醬油、糖、酒、八角和桂皮紅燒成熟後放入麪條上,每碗一般爲兩個,示意豐收以後成雙成對。

麪條取精粉機製成麪條,下鍋煮熟後,撈入盛有醬油、葱花、細鹽、雞湯的碗中,上蓋蛋皮、蝦仁、雞絲,放入蹄肉卽成,此麪具有蹄肉酥爛,麪條滑潤,軟溜順口,湯味濃香的特點。

丹湖蒓菜

丹湖蒓菜,原產於丹陽湖及石臼湖,是一種水生植物,葉狀如袖珍荷葉,俗稱湖蓮。其葉浮水面,花黃白,籽紫色,三月至八月,莖細如釵股,黃赤色,長短隨水深淺。味甜體軟名絲蒓,營養豐富,口感滑爽,若火候適當,清香且帶脆感。可炒食,可做湯,與鯽魚作羹爲最佳。府誌及縣誌均有記載。蒓菜曾爲丹湖增輝生色,成爲獨特景觀,「蒓菜秋風」也是丹湖八景之一。

博望東湖蝦

博望東湖蝦,石臼湖水域廣闊,水質清澈純淨,氣候溫和,水草茂盛,餌料豐富,歷來以盛產河蝦而聞名。

博望東湖蝦,呈乳白色,從水中受到洗禮,將渾濁體形變得晶瑩透明,游浮水中,宛若玉雕,玲瓏剔透,清新秀美,煞是可愛。蝦品高,體形完整均勻,肉質豐滿細嫩,肉體光潔鮮豔,無雜殼,鹽質輕,乾度足,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蝦皮(殼)很薄,肉細嫩,味鮮美,是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佳餚。如油炸蝦、糖醋蝦、炒蝦仁、溜蝦球,尤其是醉蝦、生拌蝦仁,更鮮美異常,別具風味。鮮蝦的蝦籽還可以曬乾,是製餡、汆湯的原料,用蝦米拌涼菜或煨湯下麪條,其味更佳,爲鮮蝦所不及。

釋名

博望自古人文薈萃,名勝古跡衆多,《當塗縣誌》記載了許多今天博望區境內的地名,並附上說明,先將主要內容鈔錄于下,以供後之來者查覓。

【橫望山】在郡治東北六十里永保鄉,高二百丈,周八十里,蒼翠亙天際,與江寧、溧水接壤,丹陽湖在其南,春秋楚子重伐吳至此。其山四望皆橫,故名。真誥稱其石形瓌奇,洞穴盤紆。陶弘景隱居其地,作讀書堂,有石門、古祠、灰井、丹竈諸景,下爲澄心寺、關帝廟,廟前峭壁二里許,夾石滄田、奔泉雷轉,壁上老松倒垂,長百尺,最高處有王磐題「壁立萬仞」四字,亦奇觀也。後松砍伐殆盡,今止餘一本蒼翠猶昔。

【夏舍人山】在郡治東北永保鄉,有夏舍人廟,失其所始。

【象峯山】在郡治東永保鄉,俗呼湖頭山,慧日、圓照二庵在其上。

【靈墟山】在郡治東三十里薛鎮地,舊傳丁令威化鶴于此山,椒壇址猶存,有丹洞、丹井,井大旱不竭。

【龍泉山】在府城東永保鄉,山勢如飛龍,福源寺在其脊,螺浮尊者卓錫于此,有井水清洌味擬中泠,大旱不涸,又汲以竹則清,以綆則苴濁不可食,相傳寺初建,材木從井出,門前老松,數千年物也。

【武山】在郡治東六十里永保鄉,形如蛤,又如覆鬴,故亦稱鬴山也,獨塞湖咽,多漁網蟹斷。

【藏雲山】在府城東永保鄉,有仙女祠、醒心泉、靈泉、雲際院。李之儀祠墓在焉。

【丹陽湖】在府城東南跨多福、黃池、積善、湖陽等鄉,徽、池、寧國、廣德諸州之水匯之,與江寧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爲界,東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太平之巨浸也。

【石臼湖】在湖陽鄉,相傳石崇舊宅也。

【橫山九龍池】山頂石坎容斗水不竭,內有石龍子九枚,長數寸,黝形高足,癡不畏弄,人弄一枚,坎中仍九,漸至九枚,坎中亦九,盡還其九,亦復九也。(據《當塗縣誌》補:龍性屬陽,九爲陽數,造化生生之理,固如是乎。)

【白月池】在橫望山,宋僧祖澄鑿引五井泉入廚中。

【貞白(貞白先生)五井】在橫望山。

【彭家橋】里人夏琮夏環建。

【明秀橋】在夏公橋南、里人夏瓘夏琨建。

【紹司橋】在新市鎮,建于宋绍熙元年(西曆1190年),位于紹司河上。

【丁家橋】在薛鎮。

【葉家橋】在歸善鄉,前以舟渡,明弘治間知府周進隆、屬方伯夏祚、典膳夏環孫瓊建。

【彰義橋】在寶圩渡,陶滄建,橋五虹,比葉家橋長三丈,蓋縣崇梁也。順治三年(西曆1646年)土賊吳太言屯其上,官兵丘越射之而潰,墮水死者八百餘人,可以知縱廣矣。

【積慶橋】在永保鄉。

【博望橋】在貴遊鄉。

寺觀

【澄心教寺】在郡東橫山,齊陶弘景棲隱地,宋嘉祐八年(西曆1063年)改澄心院,紹定元年(西曆1228年)重建,明改今額,洪武二十四年(西曆1391年)歸併成叢林。

【藏雲寺】在城東歸善鄉武神山,舊名延壽院,宋景定間僧紹德建,嘉祐八年(西曆1063年)勅改今額。

【福聖教寺】在郡東南三十里薛店市,舊名保安,僧祖誾建,明洪武間改今名。

【永泰寺】舊爲院,在永保鄉,宋嘉祐八年(西曆1063年)僧法憐創建。

【延慶寺】在郡東北歸善鄉石城山藏雲寺左,俗名下寺,宋慶元二年(西曆1196年)建,寺有都土地廟爲七村祈年報賽之所。

【雲居寺】在長頭嘴,宋乾道年間建。

【福源教寺】在郡東龍泉山,宋時螺浮尊者飛錫開山建,舊名龍泉,明改今名,洪武二十四年(西曆1391年)歸併成叢林。

【禪那院】在郡東南丹陽鎮,齊永明二年(西曆484年)陶隱居建,舊名禪定,又名宣喜,宋淳祐三年(西曆1243年)明極禪師重建,改今額。

【大聖院】在積善鄉,面丹陽湖。

【正覺庵】在歸善鄉華山巔,元泰定三年(西曆1326年)建。

【大聖庵】在白鹿鄉橫望山,唐開元二年(西曆714年)建。

【福惠庵】在永保鄉梅山巔,宋大中祥符間建。

【圓通庵】原名廟塘庵,在薛鎮靈墟山,順治十一年(西曆1654年)僧大極重建。

【幽谷庵】在歸善鄉天馬山。

【考山庵】在歸善鄉。

【昇仙庵】在薛店市南,相傳丁令威登仙之地。

【梓潼閣】在黃池水阜墩。

【真聖堂】在新市鎮,宋淳祐二年(西曆1242年)道士鳳原堅建。

宅、亭、松

【梁貞白先生陶弘景宅】在橫山,今爲澄心寺。

【處士周惟長宅】在橫山,唐李白《贈丹陽橫山周處士維長》。

【李左司宅】在薛店市。

【擁翠亭】在藏雲寺,今廢。

【古柏】橫山大聖院古柏高十丈,大于車輪,非唐宋間物,則院之從來可知矣。

【漢徐州牧陶謙墓】在丹陽鄉北。

【陶雍墓】在丹陽鄉北。

【陶氏諸墓】自夏舍人山南有陶氏諸墓九十塚,皆稱虛墳堆,相傳疑塚也。侈制不臣,內多磚甓,又有陶墓灘,亦數十塚,宋楊萬里云:五代陵阜相近,志書不載,故不得妄稱耳。

【三國吳交州刺史陶基墓】在橫山之麓,地名陶墓門,宋淳祐間墓碑猶存。

【晉交州刺史陶璜墓】在縣東六十五里。

【太守陶囘墓】在小朝山下與超同域,有石門二、石獅六華表二、守墳奴婢五戶。

【陶如海陶登二墓】俱在超域,有碑陰云:如海、道登父子相繼爲忠孝墓。

【陶景仁墓】在陶墓東七十里。

【陶敦墓】在縣東六十五里,人、代無考。

【夏舍人墓】在縣東六十里夏舍人山下。

藝文

自晉室南渡,橫山丹湖以近建康故,漸爲世知,名人騷客,畢集於此。陶貞白後,歷代皆有詩文詠讃,予多有摘鈔,謹錄於下。

魏晉南北朝

《望三湖》

謝眺

積水照頳霞,高臺望歸翼。平原周遠近,連汀見紆直。葳蕤向春秀,芸黃共秋色。薄暮傷哉人,嬋娟復何極。

《休沐重還丹陽道中》

謝眺

薄遊第從告,思閒願罷歸。還卬歌賦似,休汝車騎非。灞池不可別,伊川難重違。汀葭稍靡靡,江菼復依依。田鵠遠相叫,沙鴇忽爭飛。雲端楚山見,林表吳岫微。試與征徒望,鄉淚盡沾衣。賴此盈樽酌,含景望芳菲。問公勞何事,霑沐仰青徽。志狹輕軒冕,恩甚戀閨闈。歲華春有酒,初服偃郊扉。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丁令威》

李白

丁令辭人世,拂衣向仙路。伏煉九丹成,方隨五雲去。

《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

李白

周子橫山隱,開門臨城隅。連峰入戶牖,勝概淩方壺。時作白紵詞,放歌丹陽湖。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當其得意時,心與天壤俱。閒雲隨舒卷,安識身有無。抱石恥獻玉,沉泉笑探珠。羽化如可作,相攜上清都。

《下途歸石門舊居》

李白

吳山高,越水清,握手無言傷別情。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此心鬱悵誰能論,有愧叨承國士恩。雲物共傾三月酒,歲時同餞五侯門。羨君素書嘗滿案,含丹照白霞色爛。余嘗學道窮冥筌,夢中往往遊仙山。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俯仰人間易凋朽,鐘峰五雲在軒牖。惜別愁窺玉女窗,歸來笑把洪崖手。隱居寺,隱居山,陶公煉液棲其間。凝神閉氣昔登攀,恬然但覺心緒閒。數人不知幾甲子,昨夜猶帶冰霜顏。我離雖則歲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別君莫道不盡歡,懸知樂客遙相待。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鸞駕鶴又復遠。何必長從七貴游,勞生徒聚萬金產。挹君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欲知悵別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

《姑蘇雜詠•丹陽湖》

李赤

湖與元氣通,風波浩難止。天外賈客歸,雲間片帆起。龜遊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女掉舟歸,歌聲逐流水。

《姑蘇雜詠•灵墟山》

李赤

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煉九丹成,方隨五雲去。松蘿蔽幽洞,桃杏深隱處。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

宋元

《橫山澄心寺》

李之儀

山雲自徃來,人事多蕭索。誰爲挿小松,記此常會泊。坡陀披淺麓,窈窕帶幽壑。著書方呻吟,誰與棲所樂。鸞鳳渺莫追,歲月儼如昨。隱約玉蕭聲,憔悴金七藥。風來萬籟奏,一笑竟誰約。尚友徒此心,相期在寥廓。

《丹陽湖》

郭祥正

湖光際長天,永日微風止。發歌一舟去,雪陣群鷗起。荷香迷近遠,秋色瑩表裏。試問賀季真,何如鏡湖水。

《西江月•丹陽湖》

張孝祥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菩薩蠻•與同舍遊湖歸》

張孝祥

吳波細捲東風急,斜陽半落蒼煙濕。一棹采菱歌,倚欄人奈何?天公憐好客,酒面風吹白。更引十玻璃,月明騎鶴歸。

《隱居宅》

張𭹻(𤣩衆)

昔有山中相,宅此開三徑。煉石曉煙寒,彈碁秋日靜。孤雲多野意,遺老諳藥性。猶喜松風樓,蕭颾入幽聽。

《丹陽湖》

金君卿

島樹壓叢雲,波光鋪塞雪。回浸寒無暑,平空曉猶月。呂父已入周,范蠡未辭越。扁舟誰與同,浩歌幾千闋。

《橫望山》

楊傑

陶家舊宅寄山坳,七百年前此結茆。太尉雙碑遺字晦,先生五井暗泉交。野僧拂石爲牀坐,童子穿氷作磬敲。巖下清音誰解聽,古聲長在老松梢。

《過丹陽湖》二首

劉璉

數朵青山迷遠黛,一行白鷺下汀洲。孤帆影落長天外,蘆葉蕭蕭滿地愁。

碧樹彤霞錦繡中,扁舟搖揚芰荷風。多情唯有如弓月,照見離人兩鬢蓬。

《三湖》

陶安

三澤茫茫一碧連,白摐風起棹歌傳。樹頭煙浪浮沈日,水底星河上下天。葦長新沙留雁夢,草腥殘箔濕蛟涎。何當結屋瓊瑤窟,買取臨堤二頃田。

《湖鄉》

陶安

淝水新無警,湖鄉頗有年。稻田驅夜豕,蓮蕩捕秋鯿。邏卒黃茅戍,歸人白板船。數家依綠樹,斜日照炊煙。

《丹陽湖》

周忱

遠岸廻楊柳,中洲長芰荷。固城通脈近,宛水匯流多。馴象依青草,驚魚起白波。旬宣踰十載,幾度片帆過。

《丹陽湖》

王思任

一片迷天水,翻成倒海霞。客帆移扇影,漁□曬袈裟。蓮醉三秋社,蘆愁薄暮笳。稻梁何日厭,慚愧野人家。

《登橫山》

鐘嘉生

爲攬名山勝,披襟特地過。霜侵楓落錦,泉溜石鳴珂。寺古仙留跡,峯高雲掛蘿。悠然長嘯處,渾欲爛樵柯。

《泛舟丹湖》

劉覽元

一望清無際,遙山接水隈。鳧還輕似棹,湖溢滿如杯。濃淡詩情在,陰晴世事猜。花風吹欲冷,繫纜更徘徊。

《石門古祠》

楊集

一星光動史官知,九鼎潛傾漢祚移。父子有心扶帝胄,君臣無力正皇基。荒山塵土空埋骨,全蜀驍雄更數誰?雲物尚愁山鳥怨,西風吹淚過叢祠。

《丹陽湖》

顧言

黃蘆瀟瀟暗洲渚,寒立北風剪湖水。馮夷倒持白鸞尾,凍掃琪花飛不起。開軒眺望初晴天,瓊林玉樹相勾連。何異隆冬滿江雪,凍壓長竿橫釣船。

《靈墟山題丁仙遺跡》

謝九鼎

仙翁去不返,丹竈委層峯。真境久寂寥,煙蘿閟靈蹤。香花墜巖谷,寒澗清心胸。孤思淩風鶴,幻若行天龍。世人那復見,或與安期逢。虛無固難覔,想像徒爲容。瞻對低徊處,數聲雲外鐘。

《丹竈寒煙》

陶彥章

一縷輕煙起遠山,誰知此景隔人間。層巒結就千重紫,宿火燒成九轉丹。仙跡從來居洞府,神光猶自到人寰。餘生得望陶弘景,乞取靈砂養病顏。

《橫山龍井》

楊體仁

松根石欄空剝落,古甃苔深林影薄。一泓寒碧湛渟瀠,神物何年露頭角。黑雲壓山山欲平,夜半忽聞風雷爭。明朝山下新雨足,野老扶犂歌太平。

《丹湖蓴菜》

孫特鍾

江左才名推二陸,洛中鼎沸羣雄逐。爭似丹湖映日紅,季鷹長嘯對西風。我來濱湖三十里,青青弱帶生水底。在泥爲塊水爲絲,黃花白花相間之。湖人不知湖水闊,操舟常唱湖中樂。溪毛水菜滋味長,作羮往往流清香。

《丹竈寒煙》

祖隽

橫山六六碧芙蓉,煉藥爐開第一峯。宿火已消今日焰,清煙猶護舊時蹤。尋龍人去真難覓,跨鶴仙遊杳不逢。薄暮峯頭閒送日,餘霞斷靄淡還濃。

《姑孰八景賦》

祖隽

覽勝跡兮氣宇清淑,抱天真兮萬象在目。

適有不羈之客,浮湘沅,歷閩蜀,掉鞅金陵,鼓枻姑孰,羌平生之雅懷,尤酷好乎林麓。乃目予而招之曰:

「予豈知夫姑孰之區,清氣蜿蜒,江南佳麗,顧莫及焉。且夫煙雲聚斂,天宇澄澈,峰嵐崒嵂,水波清絕,蒼鑱翠削,奇凝秀結。蕩心胸而覺爽,寓目睫而知潔。水粼粼兮漾清,雲片片兮浮白。是則適意交頤,怡神拄頰,相看不厭,以朝以夕。四時之景不同,其樂亦無極也。」

予曰:「唯唯!何獨於是。竊謂此景其雄其偉,城郭之堅,風物之異,淩高遐矚,憑虛濶視。東有青山丹湖之相聨,西有天門蛾睂之對峙。龍山秋獻楓林之景,牛渚春漲桃花之水。紫氣凝丹竈之寒煙,晴暉澹淩歊之夕晷。中則謫仙遺祠,樹木陰翳,峰回路轉,巖深谷邃。仙塚詩壇,穹碑獨倚,筆蘆星竹,叢叢交翠。前則元暉古井,一鑑天開,清冷之泉,源源自來,溉沃渴旱,洗滌炎埃。左則白紵奇峰,萬松瀟灑,氣迫半窗,陰森長夏,清飇一集,涼生亭榭。桓溫以之而興佳,宏景以之而趣雅。近接尼坡,縹緲原野,梅影清芬,月光晴射。目前八景,欲去莫捨。葢將語其飛巒複嶂之勝麗,巨崖列岫之巃嵷,超鴻蒙,摩穹窿,乍昂乍俯,或橫或縱。雷震其下,遂養物之盈豐,澤通其上,象作人之虛沖。仁者體之,以安所止,智者樂之,以類而從。宜聳具瞻之顯盛,妙卽物而擴充。布清輝於四野,蒸祥氣於九重。豈比培塿之陋,蹄涔之容。」

語未既,客亦灑然而解,如夢而寤,如聵而聰。相與斟栢葉之酒,藹歡意於和濃。紀八景之美,表令譽之渢。予乃撡觚記事,攡藻思於雕蟲。

《秋夕泊丹湖》

端淑卿

秋水茫茫帶白蘋,漁舟蟹網集湖濱。長空入暮煙雲起,只聽歌聲不見人。

《丹湖》

端淑卿

渺渺丹陽水,中流命小航。波濤翻日月,蘆荻捲風霜。木落千林靜,山橫一黛長。自憐當歲晚,猶困水雲鄉。

《橫望山》

倪瑞應

茲山秘靈異,怪石排成戶。琤琮在山泉,赴壑蛟龍怒。孤雲去復來,時抹蒼崖樹。寒花媚幽姿,想是丹餘土。貞白已上仙,洞壑誰爲主?我今來躋攀,雄辨馳風雨。天際邈湖山,胸中任吞吐。

《藏雲山房》

曹履吉

有壑能藏寺,看峯俱入樓。云邊雙嶼起,天際大江流。

《丹湖楊柳》

謝玉

水漲平湖雨後天,沼堤楊栁帶朝煙。濃陰匝地鶯聲細,絕勝章臺近灞川。

《石壁垂松》

楊觀

嶙峋削壁勢摩空,迸出拏雲百尺松。只恐春雷震巖壑,便成鱗甲化蒼龍。

《橫望山和韻》

楊觀

鶴書無復下雲坳,廢井荒園掩白茅。雨後亂山晴翠合,春深萬木綠陰交。斷崖曾說神蛟出,破碣誰四野火敲。莫向東風傷徃事,夕陽歸鳥下林梢。

《秋夜泛舟丹陽湖》

鍾銘秋

一片空明境界殊,疎林遙襯野雲孤。沙鷗影逐波深淺,漁笛聲隨風有無。湖蘊月輝光若練,楓經霜染錦如鋪。停舟四望渾無際,恍覺身輕在玉壺。

《石臼湖》

邢昉

曉楫起汀雁,方知湖水寒。葦深分港細,天回值秋殘。蟹網霜前密,魚梁潦後寬。如何逢亂世,捨此欲求安。

《紫陽院》

邢昉

曾聞丁令威,化鶴一來歸。翠竹生庭院,青雲滿洞扉。何人能獨往,有鳥尚孤飛。我欲尋遺蛻,因之采蕨薇。

《石臼湖吊邢孟貞》

吳敬梓

石臼湖中春水平,石臼湖邊春草生。團蒲爲屋交枝格,棘庭蓬溜幽人宅。幽人半世狎漁樵,身沒名湮強著書。海內二宗王司寇,丁寧賢令式其廬。式廬姝子何所告,惆悵姓名爲鬼錄。檢點遺書付梨棗,頓使斯文重金玉。前輩風流難再聞,只今湖水年年綠。

《橫山古栢歌》

吳時舉

山以橫名最盤折,百尺嵌空壁峻絕。林深寺古曲徑通,五井泉流清不竭。中有礧砢老栢存,青銅骨幹青苔根。拔地橫傞圍十二,蒼文古篆蟠輪軘。由來代遠非唐宋,節堅材巨真梁棟。孤標那問世炎涼,影搖日月龍蛇動。頂背離奇莫易看,下遊白兎上棲鸞。倏如靈籟鳴天半,聲徹空山風雨寒。傳言丹竈成仙蹟,虬枝掩映煙光碧。仙人一去不復回,喬木依然白雲隔。羡此稜稜百怪身,幽棲弗染六街塵。香飛古殿無蜂蝶,傲盡氷霜分外青。慈姥竹篩金戞玉。方淇澳,白紵松,離離鬱鬱經嚴冬。旃林更有蒼宮在,鱗甲紛披欲化龍。龍將奮化山靈助,峯頭四顧雲騰翥。栢兮栢兮何其神,低徊留之不能去。

《丹湖泛月弔李白》

吳翼

水接天根湖一片,溶㵝白靜波如練。我移小艇弔青蓮,高風杳渺無能見。當年聞說最豪華,才大詩奇酒興賒。掛冠浪跡佳山水,此地曾經滼淺艖。艑艖泛後成仙蹟,于今寥寥空晨夕。風流我欲續先生,雙橈點破湖心碧。前人秉燭尚遨遊,況今好月正當頭。垂楊煙鎖堤邊冷,蘆荻風敲韻已秋。君不見金飛玉走去如梭,人間樂地莫虛過。但得良霄白月靜,卽宜把酒動酣歌。歌成星彩搖杯底,魚舟息在煙波裏。蒼茫何處覔仙踪,湖天一望層雲起。

《靈墟山》

魯承侯

羣山向西走,拔地欲倒捲。昂首若貌怒,或如驥飲泉。獨有一峯秀,蒼翠與雲連。云是漢循吏,於此學神仙。丹成化鶴返,自言已千年。殷勤勸世人,何事營墓田。我來訪遺跡,洞口花正然。神仙不可見,李白詩空傳。遲遲出巖際,松風響寥天。

《石臼湖》

夏之符

老協滄州興,新尋石臼緣。四圍招紫翠,一棹撥澄鮮。闊壯魚龍勢,幽生鷗鷺冷。暮煙平水面,月出果藍田。

《訪陶隱居丹井》

吳立

瑟瑟秋風吹,悠悠動遐思。乘興陟巑岏,緬想高人致。四顧何杳然,縣崖聳蒼翠。環天碧嶂重,雲物都奇異。在昔陶通明,結屋曾此地。性癖愛煙霞,朱紫若捐棄。上有燒丹臺,藥物承君賜。九轉成靈砂,得仙釋形累。宿火業已消,寒煙閉幽邃。至今丹餘土,紅花生四季。更復掘井深,鑿破青山臂。瑩徹映天心,石腹青泉出。淒涼古甃沈,冷落藤蘿墜。蘚斑繡欲迷,到此年誰記。白雲仍在山,醉栢猶眠寺。仙人胡不歸,汗漫遙相眎。

《陶隱居丹井》

戴重

空山風雨變陰晴,井竈猶傳宰相名。聞說丹成堪辟穀,可曾一粒餉臺城。

《遊龍泉山寺》

薛必顯

地僻疑無暑,深林忽度鐘。徑環峯幾曲,橋鎖水多重。石缺雲爲補,巖遮日不容。香臺人寂寂,空響落長松。

《遊藏雲寺少尹蔣潾招飲同侯碩膚》

祝元敏

行行幽澗曲,蘭若碧峯開。看鳥入雲去,盤谯到竹來。惺心湶松濯露,擁翠渟雨餘苔。(此句疑手民之誤)知己濠梁共,寧辭盡醉杯。

《藏雲寺》

金其式

攀蘿紆曲引,老樹入斜曛。坐石疑無路,看峯盡是雲。香臺人境外,斷碣却灰分。萬籟此俱寂,樵歌到處聞。

《丹湖曉舟》

吳騫

露濕扁舟滑,輕橈破曉風。柳堤餘月白,漁渚淡燈紅。煙歛山將展,鴉飛樹漸空。隔林僧起早,磬響出雲中。

《遊橫山》

吳騫

馬上尋春春正酣,緩鞭不厭勝頻探。衝開綉陌紅千斛,踏破平陂翠一函。近水燕來啣落絮,隔林樵出帶虛嵐。遲廻忘却歸時晚,月吐前山影半含。

《石門仙洞》

曹綠禋

峭壁自天成,森森似鐵城。路廻山面轉,泉冷石頭清。雲影渡還隨,松聲鎖不鳴。道人能愛客,煮茗說無生。

《丹陽湖》

吳本淳

三湖原自合,西去水悠悠。山色逼人眼,潮聲喧夜流。草花両岸馥,楊柳半村幽。仙客遊踪杳,豪情萬古流。

《湖居》

徐鼐臣

數卷茅茨傍野沄,環溪窈窕隔塵氛。孤欹半壁驚風雨,小闢明窻納水雲。詩弔青蓮移短棹,歌裁白紵醉殘曛。莫嫌竟日無人過,雪鷺霜鷗自可羣。

《藏雲寺》

孫迪吉

雲際東山舊梵宮,廻廊新設一齋通。煙消巖樹當窻綠,霜過林花滿目紅。屋後有峯能致雨,寺前無木不吟風。一聲清磬飛秋月,響入寒雲萬壑中。

《橫山尋陶隱居宅》

陳醇儒

朝辭金殿暮山坳,卜築成巒此結茅。野老共傳天子詔,先生只數布衣交。靜看芝木閒畦種,臥聽笙璈野寺敲。爲愛數峯風物美,月明中夜掛藤梢。

《靈墟山》

張柔嘉

曾聞丁令學神仙,煉液山中不記年。遼海重來人化鶴,靈墟歸去竈含煙。丹臺翠積樵蹤斷,石洞雲封鳥篆連。我欲學仙問仙侶,秦皇漢武何茫然。

《丹陽湖舟中卽事》

魯逢年

湖上居停似異鄉,蘼蘼汀芷暖風香。孤帆遠接笙歌隊,短棹閒隨鷗鳥行。潮信年來青草沒,天根欲盡白雲荒。當年雀舫歸何處,望裏危樓出夕陽。

《靈墟山懷古》

唐嘉杓

仙蹤久已絕塵寰,靈氣盤旋山谷間。雨後流沙丹若現,朝來飛鳥意常閒。千年城郭終更變,百刼真人獨徃還。欲學長生何處是,風清月白水潺湲。

《丹湖晚泊》

魯廣生

悠然天水合,明月霽虛空。涼在有聲處,煙生漸瞑中。沙鷗驚眼白,漁火亂星紅。萬慮一俱寂,滔滔流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