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子饋藥」說起
今日讀《笑府》時看到一個笑話,說有個西席先生講到《論語•鄉党》「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這段,學生問季康子送的是煎藥還是丸藥。先生很高興,向學生家長誇耀學生聰明能問出這樣深奧的問題,自己也很博學能回答出來。他跟學生解釋道,上一段寫到「鄉人儺」,儺(諧音:挪)的當然是丸藥,下一段是煎藥,因爲不用爐火的話,也不會「廏焚」起來。
看完不禁莞爾,想起我初閱此段的想法來,期與大家分享。
一、無妄之藥
季康子大家是知道的,殺弟奪位,孔子不會喜歡他,但季康子畢竟是大夫,所以孔子還是遵循禮法,拜謝並接受了贈藥,但又直言自己不知藥性如何,所以不敢吃這副藥。
作爲講風度的春秋貴族,季康子當然不至於明目張膽毒死孔子,雖然他也惱怒孔子處處作對,但該表現寬厚的時候還是會做做樣子。
孔子之所以拂了季康子面子,一來出於直言不諱的品格,二來或是真怕藥性不符。
《易》云「無妄之藥,不可試也。」藥總是不可以亂吃的,世間沒有包治百症的萬金藥,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因人因病而異。
吃藥固已如此,治國也需照病抓方,倘若藥櫃裏止有「美利堅製藥廠」出產的一味民主藥,亞非拉病人們雖「未達」,恐怕也會「不敢嚐」。
二、聖人之直
年輕的孔子曾問道老子,臨別時老子「送子以言」,說孔子「好議人」、「發人之惡」,這麼做會「危其身」,不過從孔子後來的所作所爲來看,顯然他沒把老子的勸告聽進去。
孔子相信「人之生也、直」,始終以直待人,不屑去做「鄉願」老好人,對是非恩怨也看得分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所以季康子送藥給他,他雖然按禮拜謝收下,却也一定要當面告訴季康子:「我不會吃你的藥。」
然而孔子的「直」又並非忠於事實的「直」,那種棱角分明的「直」止存在于法家的典籍,不合乎儒家的溫柔敦厚。
父親偷了羊,兒子舉報他,孔子覺得這不叫「直」,在孔子看來,人性勝過一切。從親情出發,兒子肯定不願意父親坐牢,聽從自己的內心爲父親隱瞞,乃是真正的性情,是符合人倫的「直」。
孟子曾回答過類似問題:假如舜作爲天子,他父親殺了人,舜該怎麼做?孟子先說要照抓不誤,隨後又補充到,舜應該拋棄天子之位,偷偷救出父親一起逃走,從此歸隱海濱。照抓不誤是天子之「職」,偷救父親是兒子之「直」。由此觀之,孔子也好,孟子也好,他們講的都是人心之「直」,而非事實之「直」。
從孔子修春秋其實也看得出孔子這種「直」的觀念,他爲了自己理念,曲筆芟改典籍。所以,《竹書紀年》或是記載事實的歷史,而《春秋》却是用於教化的儒學課本。我想孔子深知這點,內心或許也曾歉疚: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閼逢敦牂 則余 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