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二維碼

掃碼添加微信

水雲鄉
漢
EN EN
РУ РУ
FR FR
日

俗學非國學論

自辛亥鼎革以來,吾國之學,日以陵夷,丙午後更幾絕於世,一則歐風侵齧,中國以積弱之故,力難相當,今雖猶未可誇富,而西學弊端已見,國人信心日復,未足懼也。宜當患者,俗學翕興,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一如東坡所言,致「士不能自成」也。

昌黎《原道》曰:「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所謂道德仁義者,堯舜之道德,孔孟之仁義也,而今之俗學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老,則歸於佛,是混邪說與正道,等異論於常經,乃欲倚之而發文明之祕賾、索科學之幽隱,不啻緣木求魚、水中撈月,徒勞而無益也。

俗學之盛,國學之危也。俗學所教人者,假國學之皮,變忠義爲盲聵、孝悌爲愚迷,鼓吹因緣果報,宣張報應天數,以之恫嚇黎老、怖懼烝民,詐欺取名,憑口牟食。庶萌無知,往往惑於唇舌,反信其言,以爲踐律蹈禮,猶自沾沾,頗有得意,詎知歧道亡羊,追逐不得。此輩所謂「經典」者,《弟子規》是馴懦偽學,茂才淺見亦敢僭稱聖言,《了凡四訓》是釋流侈譚,船山斥其「畫地成牢以陷人」。諸若他書,識者大抵無所可否,但微哂耳。

道統不繼,橫渠病之,以爲「孔孟既沒,諸儒囂然,不知反約窮源,勇於苟作」,俾精義不明、謬說流行,爲佛老伺隙入趁,豈不扼腕?「反約窮源」者,溯回本原也。求解於經,察明於物。雖聖賢君子遠逝,而其書俱在,吾人可考而知也,胡爲乎信佞而害慧哉?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此吾國學者之精神。其所究、所通、所成者何也?規矩也,法則也,道理也。行不逾矩,遵法循道,此探究社會、歷史、科學、藝術種種學問共通之處,亦國學奧妙之維繫,即「天人合一」也。

讀《論語》可修仁義,讀《孟子》可養浩氣,讀《大學》可知日新,讀《中庸》可致中和,《詩》陶情,《書》明忠,史則《左傳》、《史記》、《通鑑》,韻則《楚辭》、漢賦、唐詩。凡中華上下五千年,可讀之書浩若煙海,矧近世科技昌明,楮價卑廉而網絡發達,洵學者之盛時也,焉乃反爲俗學者所詒,拾其陋識,飽其私橐也哉?

《書》云:「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鄧公之後,民氣復盛,此所以國學之再興也。然而絕學待續,俗學逞肆,道之不彰,余不能不爲杞憂也。

丙申年八月十六 / 2016-09-16

留言板

驗證碼圖片

最新留言

暫無留言

PDF正在加載中……

​​鏈接已複製到剪貼板!​​